<form id="hjrxp"><nobr id="hjrxp"><th id="hjrxp"></th></nobr></form>
    <noframes id="hjrxp">
    <noframes id="hjrxp"><address id="hjrxp"></address>

    <address id="hjrxp"></address>

    <form id="hjrxp"></form>

    <address id="hjrxp"></address>

    沈陽蓄電池研究所主辦

    業務范圍:蓄電池檢測、標準制定、《蓄電池》雜志、信息化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聯系電話:

    新聞中心

    description
    特斯拉4680電池裝車在即 多家公司推進產線建設

    特斯拉表示,2022年一季度,裝載4680電池的Model Y交付在即。預計到2022年年底,特斯拉4680電池產能將達到每年100GWh,滿足130萬輛電動汽車使用。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億緯鋰能等多家廠商處了解到,各公司正加速推進4680電池產線建設。機構預計,4680電池有望在2022年引領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方向。4680電池助力降本增效特斯拉此前表示,正在奧斯汀工廠生產配備4680電池的Model Y,第一批搭載4680電池的汽車將于今年一季度交付。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表示,德國柏林超級工廠將是世界最大的電池工廠,每年產能將超過100GWh,甚至可能達到200GWh到250GWh。資料顯示,4680圓柱電池全稱是4680規格無極耳圓柱電池。圓柱電池是指電池的外形是圓柱形;4680是指電池的規格,46指圓柱電池的直徑為46mm,80指電池的高度為80mm。電池行業資深人士表示,此前圓柱鋰電池的尺寸主要是18650和21700兩種,21700比18650的能量多50%,4680是21700的能量的5倍。民生證券表示,4680電池在電芯結構方面采用新型無極耳技術,可實現降本增效。無極耳技術一方面增大了電流傳導面積、縮短電流傳導距離,大幅降低電池內阻;內阻降低可以減小電流偏移現象,延長電池壽命;電阻減小還可降低熱量產生,電極導電涂層和電池端蓋的有效接觸面積可達到100%,能提升散熱能力。此外,4680電池優化電池結構、簡化生產工序,每千瓦時成本將降低14%;省去極耳焊接過程,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還可降低因焊接產生的不良率。上市公司加緊布局億緯鋰能、比克電池等多家電池制造商正加緊布局4680電池產線。億緯鋰能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4680電池廠房正在建設中,合作方不方便透露。2021年11月4日,億緯鋰能發布公告,計劃在荊門投資305.21億元,征地約3000畝,建設年產152.61GWh的荊門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園項目。億緯鋰能曾公開表示,公司已完成大圓柱電池戰略布局,包括4680和4695兩大型號,預計2023年產能釋放20GWh,2024年達到40GWh。2021年3月19日,比克電池召開媒體溝通會時表示,比克電池正與客戶合作進行下一代圓柱電池——全極耳大圓柱電池的應用開發。比克電池電芯研發負責人樊文光表示:“(直徑)26mm、32mm,高度從70mm到140mm的電池我們以前都有嘗試。特斯拉加入4680電池行業,給這個技術做了很好的背書,把我們引向46mm這個直徑。”比克電池認為,大圓柱電池的行業批量生產預計于2023年開始,最早將應用在動力電池市場。松下更是明確表示,量產的4680電池將直接供應特斯拉。松下首席財務官梅田博和(HirokazuUmeda)在財報會上表示,松下將于2022年年初在松下大阪總部附近的和歌山縣工廠開始試生產4680電池。“經過各種測試后,我們將安裝一條新的4680電池量產線,可能也在和歌山縣。”梅田表示,一旦能夠交付4680電池,松下將首先優先供應特斯拉。據松下的生產計劃,公司預計將在日本投入約800億日元(約7億美元)生產4680電池,年產量在10GWh左右,每年可以為15萬輛汽車提供動力電池。民生證券研報認為,4680電池標準化程度高,規模化量產可能性較大,成長空間廣闊。

    作者: 金一丹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description
    良品率超90% 4680大圓柱電池加速量產

    突破良品率瓶頸,4680電池量產正加速到來。近日,據外媒報道,特斯拉CEO馬斯克在該公司電話會議上表示,特斯拉正在奧斯汀工廠生產搭載4680電池的Model Y,第一批裝有4680結構電池組的車輛很可能在本季度末開始交付。也就是說,特斯拉首批裝載4680大圓柱電池的車型一季度將量產。2020年,特斯拉在其“電池日”上正式公布了4680大圓柱電池這一創新產品;2021年,特斯拉忙著自建產線,持續提升良品率,其良品率從最初的20%,到2021年10月提升至80%。現如今,特斯拉宣布即將裝車,背后是4680圓柱電池良品率再上新臺階了。據媒體報道,近日一份關于特斯拉4680電芯制造良品率的報告流出:1月22號,特斯拉加州Fremont工廠生產的共計6249個4680電芯良品率已平均達到了92%。據悉,該統計是針對特斯拉16臺4680生產機器,良品率最高的達到了97%,最低的為79%,基本已經達到開始批量生產的水準。無疑,92%的良品率控制,已經可以滿足規模化生產制造,因而特斯拉宣布將在今年一季度末交付搭載4680電池的新車,是有足夠把握的。從2020年發布4680電池,2021年良品率不斷優化,2022年一季度交付。特斯拉在良品率改善和把控方面的能力也足可見一斑。目前,特斯拉在在弗里蒙特的工廠已有少量試生產的4680電池,其目標是實現10GWh的產能。另外,特斯拉在德克薩斯的工廠也在布局,計劃全面生產4680電池。根據規劃,其德克薩斯工廠年產能將是弗里蒙特工廠的數倍,未來產能有望超過100GWh。急切希望將4680電池量產交付的,并不止特斯拉一家,全球主要電池企業都想要在這個檔口搶時間,希望在大圓柱工藝上取得主動權。日前,一份某電芯企業專家交流的紀要顯示,截止到2021年11月,松下電池和LG新能源的4680電芯的良品率在80-90%左右,另有兩家企業的良品率也達到80%左右;根據提升規劃,今年6月份之前,預計前期重金研發4680電池的頭部企業的良品率都會提升到90%以上。而90%的整體良率,無疑會加速4680電池的量產化進程。近日,松下電池表示,預計今年4月將開始試生產4680電池,之后該公司還打算在松下大阪總部附近的和歌山縣進行進一步試產,不過正式大規模量產的時間和地點尚未確定。據報道,松下電池計劃在日本歌山縣投資8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4億元)建造4680電池工廠,今年啟動小批量生產。另外,松下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大規模量產的各種途徑,同時還會考慮在美國等其余國家建廠擴大量產規模。松下CFO忠信和夫表示,今年若能交付4680電池,將優先滿足特斯拉。韓國的LG新能源和三星SDI在4680電池方面響應也非常積極。根據兩家企業披露的信息,LG新能源和三星SDI均已經完成4680電池的樣品開發,也正在優化材料、產線等制造的良品率問題。國內方面,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比克電池、蜂巢能源等多家電池企業也在積極布局。據媒體2月14日報道,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比克電池今年將量產46系列電池。去年11月,億緯鋰能發布公告稱,公司子公司湖北億緯動力有限公司與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合同書》,將在荊門高新區投資建設20GWh乘用車用大圓柱電池生產線及輔助設施項目。據業內人士分析,億緯鋰能20GWh大圓柱電池項目,主要為4680和4695大圓柱電池生產線,預計其4680大圓柱部分產線將分步建成投產。另外,有消息稱,比克電池也正在積極擴建用于生產4680電池的廠房。值得一提的是,4680電池也將帶動相關鋰電設備、材料的迭代甚至革新應用。據悉,由于4680電池從技術層面切入,尋求單Wh成本下探,并追求能量密度提升,因此硅碳負極、單壁碳管、LiFSI等高性能材料有望快速導入。同時,其外殼制造工藝、極耳焊接等環節或將出現相應進步與變化,也將帶動相關設備需求增長。行業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硅基材料出貨量僅0.9萬噸,行業滲透率僅約2.5%。根據特斯拉披露的信息,4680電池將采用硅負極材料。在4680電池之前,特斯拉Model 3的21700電池負極材料中已經添加了5%的硅基材料。而隨著各電池企業開始加速布局4680大圓柱電池,為提升能量密度,大概率會增加對硅負極材料的使用。進而帶動市場對于硅基負極的需求,硅負極材料的應用也將迎來格局變化。2月10日,科達利在接受投資者機構調研時透露,公司目前具備大圓柱4680電池結構件的生產能力,公司將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為客戶提供相應的配套;2月11日,寧波精達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4680殼體沖壓生產線目前已交付客戶。電池中國從贏合科技了解到,其向某客戶交付的大圓柱鋰電設備具備生產4680電池能力;先導智能也已經推出46大圓柱電池系列整線解決方案。4680單體電芯,相較于現有的21700電芯,單體容量提升5倍,輸出功率提高6倍;電池包方面,4680采用無模組設計,更少的電芯數量能夠降低電池熱管理的難度。此外,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制造效率發生質的變化,這些都給圓柱電池重回電動汽車賽道提供了絕佳機遇。多家電池制造企業的接連追趕,勢必會將4680電池更加快速地推向市場。

    作者: 沈陽蓄電池研究所新聞中心 來源:電池中國網
    description
    2022年動力電池“兇猛開局”

    2022年伊始,動力電池訂單延續飽和狀態,新項目開工、簽約落戶消息接踵而至。高工鋰電統計顯示,春節前后,涉及動力及儲能電池開工的項目達9個,總投資超798億元,產能規劃超176GWh;簽約投資動力電池項目6個,總投資超1080億元,產能規劃超215GWh。動力電池擴產狂飆背后,一方面源于市場需求旺盛,電池產能供不應求。據悉,春節期間,國內頭部電池企業幾乎處于滿產狀態。寧德時代國內多個基地春節假期滿產生產;弗迪貴陽工廠春節期間上千人加班生產;國軒高科南京基地多條產線開足馬力。動力電池交付壓力可見一斑。市場端新能源車企紅火開局。1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93168輛,同比增長362%;廣汽埃安銷量16031輛,同比增長118%;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和蔚來汽車1月份交付12922輛、12268輛、9652輛,同比分別增長115%、128%、34%。行業預計,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500萬輛,同比增長42%。另一方面,市場訂單為新增產能釋放提供確定性空間。高工鋰電統計發現,2021年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共獲得國內外車企共計46筆訂單/項目定點。其中,國內車企訂單22筆,國外車企訂單24筆,交付量與交付周期以大單、長單為主。(詳情鏈接:46筆動力電池訂單洞悉新周期市場“演化”)巨大的產能交付疊加確定性市場訂單驅動下,頭部動力電池企業擴產項目消息頻傳,包括寧德時代、中創新航、遠景動力、力神、吉利欣旺達、SKI、鵬輝能源等動力電池企業在新年伊始紛紛宣布開工。與此同時,多個動力電池項目也在春節前后紛紛簽約落地。尤為吸引關注的是中創新航在廣州、江門連下兩城,合計規劃建設100GWh動力及儲能電池項目;億緯鋰能與惠州市政府合力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比亞迪第17個產業基地落戶襄陽。從開工及簽約項目看,幾大信號值得關注:1、大規模新增產能將于2023年集中釋放。根據規劃,寧德時代、中創新航、遠景動力、力神、SKI等電池企業均明確,開工項目計劃在2023年建成投產。大規模新增產能的集中釋放有可能出現局部過剩,行業競爭將會更加激烈。2、動力電池經營情況或進一步分化。產能規模上量可帶動成本下降,但是受上游供應鏈問題、材料成本壓力、生產經驗差異等因素影響,動力電池企業產能利用率及良品率將形成雙刃劍,各家經營情況將進一步分化。3、供應鏈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當前,部分上游材料產能及成本壓力仍然難以緩解,這種情況將延續至2022年底,而動力及儲能電池產能的集中釋放又或進一步拉大供需缺口。4、動力電池行業格局生變。寧德時代龍頭地位穩固,二線及以上動力電池企業加速產能沖刺,動力電池出貨量排位賽競爭將更加激烈。值得注意的是,動力電池企業快速擴張,資本將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年以來,多家動力及儲能電池企業獲得資本加持,或加速走向資本市場。其中,SES在紐交所成功上市,蜂巢能源已進行上市輔導備案,力神電池、安馳科技、海基新能源等均獲得外部資本青睞。事實上,動力電池企業2021年在資本市場的競逐已經如火如荼。寧德時代推450億募資計劃;中創新航完成120億股權融資;蜂巢能源連獲4輪融資,估值達460億......資本端,包括紅杉中國、深創投、IDG資本、高瓴創投、君聯資本、春華資本、凱輝基金、光速中國、軟銀中國等在內的數十家VC/PE機構,以及寧德時代、長城汽車、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廣投資本等產業基金,也都擴寬了動力電池產業的大門。可以預見,資本市場將成為動力電池企業激烈角逐的另一大戰場。

    作者: 沈陽蓄電池研究所新聞中心 來源:高工鋰電
    description
    韓國發布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行榜 中國企業占六席

    2月7日,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發布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行榜。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名分別為:寧德時代、LG新能源、松下、比亞迪、SK On、三星SDI、中創新航(中航鋰電)、國軒高科、遠景動力、蜂巢能源。數據來源:SNE Research據了解,這已經是寧德時代連續第五年登上全球最大動力電池企業的寶座。截至2月7日收盤,寧德時代報579.44元/股,當日跌幅2.22%,總市值約1.35萬億元,位居A股市市值排名第四。寧德時代日前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1年凈利潤為140億元-165億元,同比增長150.75%-195.52%,打破了該公司2018年上市以來的最高利潤記錄。該榜單中位列第二的是韓國動力電池巨頭LG能源解決方案公司(LG Energy Solution,下稱LG新能源),去年動力電池裝機量為60.2GWh,市場占有率為20.3%。LG新能源由LG化學電池業務拆分而成,是寧德時代最大的競爭對手。今年1月,LG新能源在韓國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成為韓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PO,共募集12.7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83億)。據LG新能源招股書披露,LG新能源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分別為-22.69億元、-23.75億元和45.38億元。該數據表明,LG新能源在2019年和2020年均處于虧損狀態,直到2021年才開始盈利。LG集團副會長兼LG新能源首席執行官權英壽(Kwon Young-soo)在今年1月的發布會上曾表示,考慮到目前的電池訂單積壓量,LG新能源的全球市場份額有機會趕超競爭對手寧德時代。但從目前的數據看來,該預期距離實現尚有一定距離。與2020年數據相比,寧德時代的市場占有率提高了8個百分點,而LG新能源的市場占有率下降了3個百分點。除了中韓兩國兩大動力電池巨頭以外,日本電池企業松下位列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三名。該企業去年的裝機量為36.1GWh,市場占有率為12.2%,相比2020年下降超過6個百分點。日資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低于市場平均水平。該榜單數據顯示,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最高的前十家企業大多來自中國和韓國,其中共有6家中企、3家韓企。3家韓資企業的全球市場總份額為30.4%,LG新能源排名全球第二,SK On排名全球第五,三星SDI排名全球第六。3家韓企電池裝機量均實現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但市場占有率并未實現明顯增長,甚至稍有下滑跡象。數據來源:SNE Research受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推動,中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均呈上升趨勢,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原中航鋰電)、國軒高科、遠景動力和蜂巢能源入圍榜單。比亞迪排名第四,裝機量為26.3GWh,市場占有率為8.8%。其余四家中企占據了榜單的第七位至第十位,市占率共計7.2%。6家中資企業之中,除了以配套國際車企為主的遠景動力以外另外五家公司的增速均超過100%。其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電池裝機量同比增長超過167%,蜂巢能源裝機量同比增長430%以上。據SNE Research統計,2021年全球各國登記的電動汽車電池總量為296.8GWh,同比增長了一倍以上(102.18%)。盡管受到半導體供應短缺和冠狀病毒再次傳播等不利因素影響,但動力電池領域從2020年第三季度開始復蘇,至今保持穩定的高增長趨勢。此外,SNE Research還發布了2021年12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數據,共計43.7GWh,同比增長53.2%。這標志著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連續18個月增長。數據來源:SNE Research據SNE Research預測,到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達到406GWh,動力電池產能預計為335GWh。

    作者: 沈陽蓄電池研究所新聞中心 來源:澎湃新聞
    description
    動力電池業冰火兩重天

    近日,寧德時代發布2021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度凈利潤為140億-165億元,同比增長150%-195%,這也是寧德時代2018年上市以來最高的利潤水平。幾家歡喜幾家愁。即便是在發展較好的行業里面,也會存在業績兩極分化。孚能科技近日發布2021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虧損8億元到11億元,同比虧損擴大。孚能科技表示,本年度雖然營業收入大幅度提升,但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和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虧損較上年同期有所擴大。為何業績會出現兩極分化?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逐漸向市場驅動轉變,受市場需求放量和儲能建設的拉動,鋰電池行業需求迅速增長,但同時鋰電池行業也遭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困擾。冰火兩重天:業績創新高vs虧損持續擴大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終端零售銷量為298.9萬輛,同比增長169.1%。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2021年新能源汽車實現了對燃油車市場的部分替代效應,通過用戶的市場化選擇證明了消費需求的變化,并拉動車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轉型。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也拉動了動力電池產業鏈需求增長。貝殼財經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從鋰電池上下游產業鏈整體情況來看,鋰電池產業鏈中業績預喜的企業超過90%。從狹義動力電池行業來看,業績預喜也是行業大趨勢。寧德時代預計2021年凈利潤為140億-165億元,同比增長150%至195%,如果按最高165億元算,平均每天賺0.45億。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寧德時代2018年上市以來的最高利潤水平。鵬輝能源表示,2021年儲能電池業務收入同比大幅增加,消費電池業務保持平穩增速,汽車動力電池業務收入同比也有較大增長;預計2021年凈利潤2.2億元-2.6億元,同比增長313.51%-388.69%。此外,億緯鋰能發布的業績預告稱,預計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7.26億元至30.56億元,同比增長65%至85%。欣旺達預計2021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02億元-9.62億元,同比增長0%-2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3.98億元-5.58億元,同比增長52.03%-113.31%。在新能源車火爆、動力電池需求旺盛的市場環境下,并非所有動力電池企業都實現了業績預喜。孚能科技預計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億至-8億元,同比虧損增加141.69%至232.3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14億至-11億元,同比虧損增加102.80%至158.11%。保利新同樣預虧,其業績預告稱預計2021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1億元~1.58億元,較上年虧損有所收窄。南都電源和易成新能也公告稱業績預虧,南都電源稱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2.7億元~9.8億元,虧損規模同比增加,與此同時南都電源因業績預虧收到《關注函》;易成新能稱預計2021年實現凈利潤為虧損1.3億元~1.8億元。與行情好相關概念股可能會全線上漲不同,即便是在景氣度較好的行業里面,各家企業的業績表現也各有不同。兩極分化背后:原材料大漲之下有的已提前儲備,有的無法向下游傳導業績被拖累對于業績的大幅增長,寧德時代方面表示,一是2021年新能源汽車及儲能市場滲透率提升,帶動電池銷售增長;二是公司市場開拓取得進展,新建產能釋放,產銷量相應提升;三是加強費用管控,費用占收入的比例降低。浙商證券對寧德時代發表業績點評稱,2021年業績略超預期,其中去年第四季度有望創上市以來單季度盈利新高。開源證券表示,第四季度盈利超預期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電池供不應求;二是提前大量儲備了產業內較為緊缺的原材料,避免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碳酸鋰等原材料大幅提價影響利潤率水平;三是儲能業務放量,回收等原材料相關業務盈利提升。對于業績的預虧,保利新將原因歸結為鋰電池上游核心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但電池價格向下游,客戶傳導明顯滯后,導致下游銷售價格漲幅顯著低于原材料價格漲幅;孚能科技、南都電源等也表示,受到原材料價格大幅持續上漲的影響,導致產品成本上漲,拖累年度業績。此外,孚能科技表示,動力電池行業的平均市場售價過去數年整體呈下降趨勢也是業績虧損的原因之一。去年,對于動力電池企業而言,持續上行的原材料價格使其業績承壓。中金公司表示,2021年四季度上游原材料碳酸鋰價格環比上漲86.5%,由于漲價向下游企業傳導有延遲,導致部分企業盈利短期承壓。從目前披露業績預告的動力電池企業來看,開源證券分析稱,對于產業鏈上下游的把控力、原材料的提前部署、采購端的執行力、產品價格周期的理解,是動力電池企業保持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困于原材料大漲、成本壓力傳導不暢等市場環境影響外,企業自身的經營也是決定盈利與否的因素。保利新方面表示,其部分生產線落后及產能利用率相對偏低,導致公司生產成本較高;同時為實現效益最大化,其主動放慢生產和銷售節奏,將現有資源集中向優質客戶傾斜,總體銷售規模相對較小,導致固定成本較高。而對于孚能科技,西部證券的分析師表示,產能不足是制約其業績的主要因素,孚能科技需解決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國泰君安分析稱,對于規模相對較小的動力電池企業,或可以通過參股上游原材料供應商、體系創新等多種方式緩解原材料上漲壓力。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龍頭企業向上游跑馬圈地,中小企業承壓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銷量達186.0GWh,同比增長182.3%,電池銷量增速超汽車銷量增速;從裝車量來看,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154.5GWh,同比上升142.8%。在電池需求旺盛下,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呈現持續上漲,業內并沒有預料到新能源汽車呈現爆發式增長。步入2022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趨勢并未好轉。上海鋼聯1月28日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持續上漲,與年初相比上漲幅度超過20%。上述西部證券分析師表示,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導致企業的成本增加,如果動力電池再不漲價,很多中小企業將難以支撐。另外,鋰礦資源短缺,動力電池龍頭企業憑借豐厚的資金實力在海外市場布局鋰礦,而中小企業難以與之抗衡,受鋰資源短缺的影響較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產能結構出現失衡,原材料短缺的情況短期內難以緩解;但隨著疫情緩解、新能源汽車增勢平穩,原材料價格也將回歸正常狀態。為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去年第四季度,比亞迪、國軒高科、鵬輝能源等多家電池企業宣布上調電池銷售價格;此外,擴充產能已經成為國內動力電車的重要抓手。根據此前各家動力電池企業披露的信息,截至2021年12月底,國內動力電池競爭力TOP10企業規劃產能合計已超過2.77TWh,2021年以來,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航鋰電、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等動力電池企業數次宣布擴產,綜合來看計劃投入資金超3000億元,預計建設產能1000GWh,約為2021年裝車量的10倍。不過,盡管各家企業都在加速擴產,但從建廠到投產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未來幾年產能壓力仍然明顯。在陳士華看來,目前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上漲是短期的情況;從供給端來看,如果全球疫情有所緩解,供給端的成本會有所降低;從需求端來講,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會保持每年都翻一番的增長態勢,增長會趨于平緩。因此,業內認為,動力電池行業擴產需要警惕產能利用率低、投資過熱的現象。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琳琳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劉軍

    作者: 沈陽蓄電池研究所新聞中心 來源:新京報
    description
    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規模將達1000億元以上

    1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21年汽車工業發展有關情況。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2021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3.8%,結束了連續3年的下降趨勢,為我國工業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穩定宏觀經濟增長貢獻了重要力量。大力推動轉型升級,新能源汽車繼續領跑全球。深入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持續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啟動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優化調整“雙積分”政策,啟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推動提升公共領域電動化水平。組建智能網聯汽車推進組,編制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管理規范》,開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加快推進整車信息安全、軟件升級、數據記錄系統等標準的制定,加速產業化進程。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搭載組合輔助駕駛系統的乘用車新車市場占比達到20%。同時,創新成果亮點紛呈、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接近300瓦時/公斤、系統能量密度超過200瓦時/公斤,智能網聯汽車車載基礎計算平臺實現裝車應用,人工智能芯片算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新能源汽車正加速發展,而我國也即將迎來第一批動力電池退役潮。對此,王衛明介紹,近年來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發布實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出臺《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等配套措施,加強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已在京津冀等17個地區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試點,深化跨區域合作與產業鏈協同。發布《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目錄(2021年版)》,推廣應用退役電池柔性拆解等先進工藝技術設備,制定發布了一批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關企業已在全國31個省市區設立回收服務網點10127個,培育的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業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初步建立。他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著力推動六項工作規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一是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明確國家和地方等有關部門的監管具體職責,加大監管約束力度。二是研究建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控聯動機制,強化線上線下協同溯源監督管理,提高監管效能。三是加快出臺一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國家、行業標準,抓好標準宣貫落實。四是加大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力度,提升行業技術水平。五是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試點驗收,遴選推廣一批典型模式和企業案例經驗。六是持續實施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樹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標桿企業。目前工信部已發布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自2009年成立以來,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以構建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鏈為主線,集聚科技資源推進產學研用深度結合,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近年來還積極關注并推動廢舊動力電池資源化利用政策標準、技術開發、裝備集成和產業化應用等問題。一是組織聯盟成員單位共同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加快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聯盟受科技部委托組織實施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廢舊動力電池及其過程廢料資源化技術及示范”課題,由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承擔。開發出了安全高效的動力電池模組分離(拆解)技術裝備、動力電池方形單體全自動拆解技術裝備,提出了復雜體系協同除雜、均向沉淀以及分布還原三元前驅體制備技術,研發出動力電池拆解過程中有毒物質無害化處理工藝技術,研究了多金屬復雜溶液體系的材料可控集成技術,開發出動力型鎳鈷錳酸鋰正極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并成功應用于湖南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業化項目,設計處理能力12000噸/年。由再生資源戰略聯盟理事單位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盟副理事長徐盛明教授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天津賽德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株洲鼎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優勢單位共同組隊申報實施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退役動力電池異構兼容利用與智能拆解技術”項目。支持衢州華友鈷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江冶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鼎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時代中能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清華大學、中南大學、南昌航空大學等聯盟成員單位和專家委員分別承擔“退役磷酸鐵鋰電池分選與正極材料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退役三元鋰電材料高效清潔回收利用技術與示范”(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羅旭彪教授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 “退役產品智能拆解生產線關鍵技術及管控系統”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二是向財政部積極反映再生資源行業進項稅抵扣難問題,提出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促進再生資源行業健康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多次研究《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政策修訂意見,并向財政部稅政司提出意見被采納。2021年10月12日,財政部稅政司、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組織召開《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政策修訂意見專家討論會,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尚輝良應邀參加會議,并就修訂《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有關考慮,在再生資源回收環節執行3%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建議,進一步擴大廢舊動力電池資源化品種范圍及提高退稅比例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并向財政部上報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廢鉛蓄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稅收政策的建議》《關于進一步完善廢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及資源化利用行業財稅政策的建議》《關于修訂<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的有關建議》《關于補充<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有關條款建議素材的報告》等多份財稅政策建議報告。2021年12月3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40號),明確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收購的再生資源,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依照3%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或適用一般計稅方法計算繳納增值稅。各級財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存在違法違規給予從事再生資源回收業務的納稅人財政返還、獎補行為的,依法追究相應責任。新的財稅政策自2022年3月1日起執行,再生資源戰略聯盟之前提出的財稅政策建議均被采納。三是再生資源戰略聯盟推薦聯盟常務理事單位株洲鼎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深圳清研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大學、中南大學、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等聯盟相關成員單位共同參與,新制定的《廢鋰離子電池破碎分選集成設備》(T/CNIA 0090-2021)團體標準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批準發布,已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標準包括了廢鋰離子動力電池破碎分選集成設備型號和基本參數,總體結構、原材料及制造要求和上料系統、破碎系統、爐前多效分選系統、碳化系統、爐后分選系統、輸送系統、電器控制系統、煙氣凈化系統、主要產物及消耗技術指標等方面的主要技術性能要求,并提出了主要技術性能檢驗相關說明。本標準適用于廢鋰離子電池破碎分選集成設備。四是依托聯盟平臺推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展。組織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株洲鼎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浙江新時代中能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等聯盟成員單位共同組建了行業內唯一的“退役鋰離子電池拆解與資源化利用聯合創新實驗室”。認定北京賽德美資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單體自動化拆解及正負極材料修復技術”,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贛州豪鵬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退役三元鋰電池廢料選擇性提鋰技術”為2020年再生資源行業十佳綠色技術成果。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完成的“新能源汽車退役動力電池綠色高效循環利用解決方案”,浙江新時代中能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退役三元鋰電材料全組分資源循環高效清潔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為2020年度再生資源行業十佳綠色技術創新實踐成果。中國礦業大學、惠州市恒創睿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廢鋰離子電池全組分資源化關鍵技術”為2021年再生資源行業十佳綠色低碳技術成果。株洲鼎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等單位完成的“廢鋰離子電池破碎分選集成設備”為2021年再生資源行業十佳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實踐成果。目前,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已擁有北辰先進循環科技(青島)有限公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賽德美資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工學院、超威電源有限公司、福建師范大學、贛州市豪鵬科技有限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工業大學、河南省新能源廢舊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工程研究中心、紅河學院、湖南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江冶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凱地眾能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恒創睿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北礦金屬循環利用科技有限公司、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學、駱駝集團、南昌航空大學、清華大學、衢州華友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蘇州博萃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賽德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同濟大學、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浙江華友鈷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華友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新時代中能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礦業大學、中南大學、珠海格力綠色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株洲鼎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按單位首字母拼音排序)等國內一批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與再生利用生產、科技開發和裝備集成方面的專業化團隊。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的要求,我國新能源銷量占比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銷量的 20%,2021年新能源汽車占汽車銷量比已達13.4%,大大超出各方預期。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2年我國汽車總銷量預計達到2750萬輛,同比增長5%左右,新能源汽車將達到500萬輛,同比增長42%,市場占有率有望超過18%。從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情況看,完全應該對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進行科學上調,若假設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全國汽車總銷量的35%,則對應 2025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16萬輛,動力電池裝車量將達300萬噸以上,9年間復合增長率約為28.3%。據調研,目前廢舊動力電池的金屬鈷與碳酸鋰綜合回收率可分別達到95%和 85%,隨著技術進步和再生資源戰略聯盟產學研用穩步推進,預計未來綜合回收率將超過95%以上,去除磷酸鐵鋰電池梯次利用影響,預計到2030年,全行業可回收磷酸鐵、碳酸鋰、硫酸鎳、硫酸鈷以及硫酸錳總質量將分別達到 103.9萬噸、19.3萬噸、69.9萬噸、29.0萬噸以及15.4 萬噸,屆時我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總規模將達1000億元以上。

    作者: 沈陽蓄電池研究所新聞中心 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
    爱游戏体育app